原创张伯苓的斜杠人生,当过兵,办过学,更是中国奥运第一人
说到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,那就是斜杠青年了,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里,似乎只会一门技艺已经很难存活下去了,于是就有了斜杠青年这样一种东西出来。与普通青年不同,斜杠青年们通常都拥有好几门技艺,主业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保障自己最基本的生活,反倒是身上的其他技艺才是他们立足的根本。
当然斜杠青年这种生物不只是现代社会才有,早在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斜杠青年了,只不过这个说法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而已。历史上最著名的斜杠青年我想应该是达芬奇吧,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他什么事之外,其他的各个领域似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,而且还都是这些领域的宗师级人物。
今天我们要说的当然不是达芬奇了,而是另外一个人,这个人就是张伯苓。张伯苓何许人也?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生,北洋水师实习士兵,这是他初入社会的第一个职业,也是他的主业。当然对于斜杠青年张伯苓来说,当兵只是他的第一张标签,他还拥有着更多的标签。
张伯苓,189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,之后进入驾驶班,成为航海驾驶班成绩最好的学生。1894年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成绩被批准进入北洋舰队实地学习,成为一名光荣的北洋水师实习士兵。可惜的是还不到一年的时间,1895年2月北洋水师惨遭覆灭,张伯苓被迫中止实习回到学校,并于当年9月毕业。毕业后的张伯苓因为没有船,在家赋闲一年,随后被派往同济舰服役。
展开全文
在服役期间,张伯苓亲历了"国帜三易"这样屈辱的事件,看到了清朝的腐败与落后,更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发展。于是他毅然选择了退役,并亲自前往日本考察西式教育,准备建立起属于中国的西式教育。1904年5月,日本考察归来的张伯苓踌躇满志的回到家乡,将家中的两所私塾合并成立了“私立中学堂”。
1907年,张伯苓亲自在天津南部的开洼地选址建校,该“私立中学堂”为南开中学,自此中国南开系列教育体系诞生。南开中学建成后,张伯苓并没有满足于此,他开始筹划更为宏伟的计划。1917年秋天,张伯苓亲自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教育考察,回国之后开始着手筹办南开大学。
1918年再次赴美,多方考察了解了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之后,张伯苓开始回国筹措资金,并于当年12月正式宣布建立南开大学。并且首创中国私立大学理学科,文、理、商三院全面发展,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,进一步完善了南开系列教育体系。
在此之后,张伯苓又先后创办了南开女中,南开小学,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远在重庆的南开中学。自此之后南开系列教育体系算是彻底建立完善。在南开办学这么多年来,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,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就是张伯苓的学生。
南开是张伯苓的心血与骄傲,但也是造就了张伯苓一生最大的遗憾。1950年10月16日,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,因为第二天就是南开中学的校庆典礼了,作为南开中学的创始人,张伯苓是无论如何都要参加的。然而这天晚上一位南开中学的老师来到了张伯苓的家中,对着张伯苓的三子张锡祚说了一段话,话中透露着不希望张伯苓参加校庆的意思。
17日大雨,早早起床的张伯苓披上雨衣准备出门参加南开中学的校庆,张锡祚拦下了他说:“外面下雨了,爸爸您还是别去了,他们不太欢迎您去。”不用再说其他,张伯苓已经知道了南开中学的意思,年老的他讪讪的放下雨衣。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最大的遗憾,一直到1951年病逝都无法忘怀。
除了教育之外,张伯苓还有一个身份,那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,当清末大多数读书人还是长袍马褂一副文弱书生样的时候,张伯苓就在自己的私塾馆中教导学生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。他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,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于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,纳入国际奥委会的大家庭当中。
为了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,张伯苓协同张学良促成了刘长春的奥运之旅,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,如果不是他的促进,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或许还要再等几届。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时,恰逢第十五届奥运会(1952)的申办时间,张伯苓组织申办第十五奥运会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办奥运会。
正是因为如此,当中国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,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了一句话:"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,将圆一个中国人--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。"没有张伯苓,中国的奥运事业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突破,他是中国奥运的功臣,是大家公认的“中国奥运第一人”。
斜杠青年张伯苓的斜杠人生,丰富而又多彩。
评论